企业文化
银行理财产品相关政策回顾与展望
(作者:韩婷)
近百万亿的资管市场中,接近30万亿的银行理财是委外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 直接关系到众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资产配置,是私募机构觊觎已久的香饽饽。近2年以来金融监管趋严,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对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理财业务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尽管在去杠杆的经济形势下以及监管政策收紧的政策环境下,银行理财业务面临诸多挑战,将对行业格局及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但是,挑战与机遇共存。这也为银行理财提供了转型的机遇期。如果能在模式创新、跨界竞合、技术变革等方面进行转型,将银行理财打造成资管行业真正的“领头羊”,则银行理财还将步入下一个白银十年发展期。
下面我们先回顾下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的监管及发展,也从中看出金融监管的演进历史。然后分析下近2年的监管政策的影响以及展望银行理财资金未来的发展趋势。
1.金融监管政策的回顾
对银行理财的监管和发展的回顾 |
|
2004年-2005年萌芽和初探阶段 |
1.人民币理财起源于2004年7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股份制银行首先开始发行理财产品。全年股份制银行共发行63款理财产品,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期产品。各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2.31年,但主要以外币为主,占比高达87.4%。 |
2005年银行理财初有规范 |
1.当年9月和10月,银监会相继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行理财得到了监管的引导规范。 |
2006年-2009年(多元与壮大) |
1.2006年银行理财走向多元。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内投资者可通过QDII产品参与国外市场,全年11家银行发行19个QDII产品。 |
2010年-2012年(监管与规避) |
1.2010年融资类银信合作受限。当年8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业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融资类银信合作进行了限制。 |
2013年-2017年(规范与新起点) |
1.2013年,非标投资被规范,银行资管计划开新篇。监管层3月25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此规定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提出了硬性的要求非标月在任何时点以理财产品余额35%和上一年审计报告总资产4%低者为上限,并且要求每个理财产品与资产对应,单独管理、建账、核算。 |
2. 银行理财近两年监管政策的影响
(1)银行理财纳入MPA考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部分同业理财扩展激进的城商行,此规定将对其理财扩张造成较大约束。
(2)理财投向:非标方面,从央行《金融稳定报告》的监管框架看,无论是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还是加强非标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都对非标的影响很大,从监管的取向上,非标会逐渐减少直至消灭,我们也可以见到明显的非标规模下降,未来随着非标转标,监管的实施,预计银行投资非标的规模将进一步减少。
(3)资金池、刚兑打破需要时间。资金池刚性兑付的运作模式是银行理财核心的盈利模式,也是银行理财吸引投资者之所在。对于刚性兑付,银行无论是出于声誉,还是出于金融稳定角度,都有极强动力刚性兑付,短时间难以大规模打破。理财保本,资金池运行的模式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4)资产配置与收益:非标减,股权增,债券持有是主流
非标下降较多:银行理财配置占比下降较快,从去年年末的17.49%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16.14%。主要原因是收益率没有明显提升,一年期收益率集中于5.5%-6%,性价比相对下降。另外银行基于盘活存量的考虑,较多进行非标转标的尝试。
债券持有策略增多:上半年理财的利率债配置下降,信用债配置整体稳定。理财的利率债占所有资产配置占比由8.69%下降0.98%到7.71%。
信用债占所有资产配置占比由35.07%下滑0.27%到34.80%。
(5)理财委外:大行不减反增,小部分整顿,大部分维持现状。
4月末曾有一波委外赎回潮发生,其主要因素为MPA广义信贷增速的考核使得中小行表外理财扩张速度受到限制,资金源头受到压制。但我们认为委外赎回更多的是监管冲击下和债市调整下,一部分银行为了满足考核指标和流动性管理的短期行为。
对于大行其委外本身规模本身占比并不大,整体运行比较规范,风险控制较好,因而上半年委外规模并没有减少,甚至在三季度随着理财的发行增加,扩大了委外的规模。
对于局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当地银监对违规开展委外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整顿,这些提前终止仅是局部的行为,在安徽、山东、内蒙较为密集。所以这个整顿只是针对部分地区的不规范委外行为。而对于大部分银行,采取的则是保守姿态,不增不减。
目前监管对于委外没有明确表态予以禁止或者限制,另外很多银行委外也没有获利,有些账户有浮亏,如果赎回不许做,则会兑现亏损,仅仅是为了保持业务模式而持续续期委外。
3.银行理财未来发展展望:仍为资管先导,规模增速变缓,但不会下降
基于上面对于银行刚兑将会有一定时期存在的判断,我们认为银行依托于广泛的分支机构、良好的信誉品牌和广大的储户、支付用户基础,保本的理财,拥有巨大的渠道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负债数量大和负债成本低上。
短期看这种优势难以被撼动,银行理财规模仍会继续增加,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投资管理能力的劣势可以较快的被弥补。长期来看,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理财需求的增加,居民的理财规模,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理财规模仍将继续增加。
但是长期看利率化进程下的刚兑打破将逐渐降低银行的信誉优势,金融互联网化的进程将使得银行的网点和支付储户基础优势降低。如果刚性兑付的模式得到根本上的打破,净值型理财推进到一定阶段,整个资管行业将进入新的时期。
因而我们认为短中期看银行都将是资管行业的首要力量,但是很长期看银行的渠道优势也将被逐渐削弱。
- 上一篇:衍生工具应用风险投资的未来设想
- 下一篇:产业投资基金政策解读